杨涛:金融科技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编者按:12月4日,2021第四届金融科技发展论坛“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金融与产业双向赋能”通过在线直播方式隆重召开。同时,举办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图书发布。本届论坛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学术指导,腾讯金融研究院和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主办。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线出席论坛,并以“金融科技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全文:
当谈到中小企业融资,这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作为老话题,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已经形成共识;作为新话题,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解决原有金融支持的一些短板和难题,也形成了许多新思路。但是进一步,我们需要探讨背后的逻辑,因为应更加细化地讨论如何支持、怎样支持、为什么支持。我认为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充分地形成共识。
01
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目标选择
首先,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目标选择是什么?也就是说无论利用传统的金融手段,还是利用新兴的金融科技手段,支持中小微企业最终是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关于“56789”的探讨,最早是关于民营企业的,后来慢慢用来描述中小企业,姑且不论对具体的数据统计的探讨,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事实上中小企业对于各项经济指标的贡献度在很多层面上只高不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一步地要关注中小企业的结构性特征、行业性特征及生命周期性特征,而不是简单的归在“56789”上来探讨其重要性。因为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特征也在不断变化。
面对这种现状,支持中小企业有多种目标选择,比如选择就业优先的目标,还是在当前特定的历史阶段更注重绿色可持续的目标,可能就需要考虑重点与次序。因为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重要的主体,但在现有的绿色可持续目标下,有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也不达标。或者选择创新发展的目标,例如国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其中大量的中小企业正是其中主要的参与者。还是选择基于稳定的目标。这种不同的目标权衡是有优先次序选择的,直接决定了下一步的政策选择,包括一般政策选择和金融政策选择,如何更好地吻合一些最重要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政策供给已经非常之多了,在下一步更加精细化的推进过程当中,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减少政策的外溢性与外部性、提升政策的连续性,以及弱化指令性与行政性。比如有些政策短期对市场的行为、对企业的决策、对资金的价格都带来了影响,但是如果这样的政策不可持续,有可能对整个中小企业持续稳定运营会带来不一定完全正面的影响。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对政策目标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其直接决定了在金融支持方面究竟能否达到应有的最优效果。
理解中小企业促进政策,还有几个着眼点。最基本的是活下去的问题,再提升一点可能是活得更好的问题,活得更好可能指的是中小企业自身在生存下去的同时能够带来更多的成长价值。再往下可能是活得更有外部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这个外部价值可能是刚才所谈及的,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通过就业来促进中等收入人群的提升,来应对共同富裕的挑战等等。对此,不同阶段,有不同政策重点的选择。
02
中小企业的痛点及金融需求
梳理清楚了最基础的概念,再看第二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面临的痛点是什么,其中金融需求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在了解了需求侧的分析之后,才能够从供给侧讨论有什么金融资源可以配给,以及什么新兴技术手段可以运用到其中。
当我们谈及中小企业在发展当中面临的主要痛点的时候,有很多主题词都值得我们关注,除了大家都热议的融资之外,还涉及到财税的问题、收费的问题、运营成本的问题、内部管理的问题、产业链的完整性问题、市场交易环境问题,还有环保、卫生、人力这些方面的一些政策影响,同时还有营商环境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当中面临的痛点是方方面面的,以融资为代表的金融问题当然很重要,现在一谈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大家首先谈金融问题,但是也不能够掩盖金融之外一些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更加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谈中小企业发展,往往会认为它可能缺机制、缺管理、缺思路、缺执行、缺优势,针对这些短板,要厘清哪些是可以用现有的金融政策和手段直接或间接的予以影响、予以缓解的,哪些是纯靠金融解决不了的。我认为首先要理性地定位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痛点当中究竟占了怎样的分量,但是也不能够替代其他方面的痛点。
然后我们可以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做进一步的解析,当提及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时,首先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融资方面的需求。但是根据金融的功能来说,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是多元化的,可能包括支付结算、资金的跨期配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等。
中小微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关注最多的是资金的需求,资金的需求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还是对短期融资的需求,其中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是对产融支持类的需求。刚才不同领域的专家,包括高首席都谈到了,产融结合类的支持背后表达的是一些中小企业、实体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而且是整个产业链在生态上与金融链条更好地融合,从而使资金带来的金融外部效应能够更好地促进潜在的产业与金融生态更好地融合。比如大家关注的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背后都表达了产融支持合作类的需求特征。除此之外,综合的风险管理需求也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面对中小企业来说,有时候给他资金并不难,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做好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无论是来自于保险、担保,还是一些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其实都是中小企业在面临转型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一些重要支持。
另外是信用增级的需求。信用是中小企业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型过程当中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难题,从传统信用格局向一个新兴信用模式转化的过程当中,有些就难以迈过这道坎。即便是在金融活动的内部,有时候仍然有信用增级的需求,比如中小微企业要获得直接融资,无论是来自于一级市场的基金投资,还是来自于希望依托于IPO,往往都要求在银行有间接融资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一定是为了满足所谓的间接融资的信贷需求,而是为了带来信用增级的需求,所以信用增级本身就构成了中小企业重要的金融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支付结算类需求。我们国家的电子支付时代,已经带来了传统支付清算体系重要的创新,但是现有的创新可能更多的聚焦于C端零售支付体系,这也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特点。而在面对B端时,尤其是面对中小企业支付结算创新方面,虽然已经有了很多进展,但是在满足需求层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也算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还有财务管理类的需求。大量的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会计、财务管理这些基础程序方面还有大量的不足,其本质上也属于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是专业信息类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持续发展,能否精准地获取信息、把握信息、管理信息是一个重要挑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天然就拥有信息数据方面的一些重要优势,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组织同样也拥有非常突出的特色。除了给予中小微企业传统的金融支持之外,能否为其进行信息数据的赋能,提升信息专业化的能力,这些对于中小微企业在市场上的中长期发展或许能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
之后就需求方面,我们单独从资金的长期与短期需求举例进行解读。比如,对于优质的创新类中小企业如何抓重点,需要明白实际上更需要的是长期的资金供给。对于科技创新类的企业来说,要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矛盾有时候还是有难点的,因为其中天然有一些资金的跨期匹配的难题。因为创新类的中小企业中大量的科技投入是需要在中长期内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对应的其资金需求也应该是偏长期的,带来的更多是来自于股权类资本的需求,或者说来自于资本市场的需求。与之相应的,大家都在谈PE、VC这样一些股权资本如何更好地支持那些优质的科创类中小企业,当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引申出来的矛盾发现税收的问题似乎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着眼于机构、DP、LP或者现有税收制度的约束,现有的股权资本在投资过程当中可能不会长期化,反而更有一些短期化的特征。以此为例,梳理一下对中小企业的需求研究,乃至于金融需求研究的时候,还是要更加细分地描述,而不是泛泛谈之。
03
中小企业金融供给问题的多层次机制
因此引申出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问题。与需求相应就要讨论供给,虽然现在看到资源依托于政策的引导都在往中小企业进行配置,但还是需要梳理一下背后的多层次机制。
一类可以归纳为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在资金方面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来传递,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满足一些目标,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者是政策性的政府引导基金。在风险服务方面有政策性的保险、担保等等支持,在任何经济体中政策性金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海外也逐渐体现出与商业性金融互补的重要作用。
第二类是纯商业性金融的支持。对于商业性金融的支持政策介入有一些不同点,有时候可能是立竿见影、但是持续性存疑的问题,就是行政性的政策。比如,硬性规定需要怎么样的比例、百分之多少,但是它的持续性有时候是存疑的。因为随着规模越做越大,未来进一步的持续是有挑战的。也有许多是影响交易地位与价格的政策,即针对商业金融的补贴引导类政策。
第三类是合作性金融的支持。既有传统的合作性金融的探讨,又有刚才所讨论的新兴的产融合作类的创新,例如供应链金融、投租联动、贷保联动等等,这些都是在合作生态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金融服务中小微。
04
金融科技的力量
金融科技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做什么?首先是直接的助力。所谓直接的助力又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金融科技通过使整个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金融产品与金融机构生态的优化,从而产生了水涨船高的效果,使得无论服务于绿色还是服务于小微,还是其他普惠金融,都能获得水涨船高的效率提升。第二个层面,更加精准地面对现有的问题来解决具体的矛盾。
更精准的直接助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融供给层面。无论是推动现有的服务机构的数字化、产品的线上化与数字化,还是全新的产融生态、政策性金融资源的精准触达,新兴的基础手段显然都可以在其中有所作为。从需求层面来看,刚才谈了很多,因为以信贷为例,我们国家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在全球来看都已经不低了,这个时候矛盾一方面可能是结构性的,即服务结构是否有偏差。二是金融需求层面。小微企业、中小企业自身如何进行数字化赋能,以及人才管理、机制、能力全面提升,推动自己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三是金融“土壤”层面。中介与标准的建设等都是“土壤”,这些“土壤”的要素是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引用得到改良。四是其他要素。无论是营商环境,还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或是利用新技术来应对小微企业应收帐款的难题,除了利用制度之外,技术显然也可以大有可为。
简单举个例子,刚才谈到,依托于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金融,显然是技术推动整个金融服务水涨船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是产业链的数字化得到了改良,而且在产业链上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显然能够提升自己的数字化赋能与金融服务的层次。更加长期的思考来自于对整个数字经济的定位、数字化的定位。中央政治局10月份的会议已经把数字化放到了极高的层面,就此而言我们要把数字化与中小微元素结合起来,同样不仅仅要就产品谈产品,就机构谈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未来的重要目标、政策目标结合起来,以政策导向反过来看需要做什么。
金融科技也可以间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四个目标依次在一个极高的层次上值得被关注。一是以就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发展。这可能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目的。技术介入金融、介入到中小企业当中,要看对就业带来了什么改变,是结构性的改变还是总量的改变。如果已经给予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对于就业没有带来重大的改变,就要反思现在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加金融科技政策是否是有效的,特别是在疫情挑战下,与过去不太一样了。过去在经济下行受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的中小企业就业,而第三产业的情况是增加的,同样在疫情挑战下,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就业也受到影响,所以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二是以创新和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发展。这一点带来的金融支持是不一样的,与科技金融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三是以产业链完整性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发展。它的发展可能是为了保证原有的在疫情跟经济下行下受到冲击和影响的产业链完整性能够做到什么。四是以绿色、可持续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发展。同样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外部的约束条件。所以,政策导向是重中之重。
在此特别举例说明,当引入绿色金融的时候,金融科技支持中小企业就又多了外生约束的变量,如何实现多元协调就是重中之重。有几个简单的思考,比如在经济视角如何将多元目标进行协调,尤其是各类的短期与中长期目标。在社会与生态视角下如何梳理清楚,因为“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不能只依靠外力约束,还要依靠社会生态视角,并且落到人为与文化共识方面。如果没有道德约束、没有文化的共识,肯定是很被动的。与之相应的是机制设计视角,除了道德层面要形成共识,经济方面形成目标的权衡协调之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要实现激励相融的机制,就是要把目标真正落到机构和企业的行为上。最后才是落到技术视角,技术视角归根结底既是为了解决成本高、效率低的根本难题,在新技术引入过程当中所谓的数字经济、“数字化+新金融”本身也要考虑绿色低碳的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数字经济的理解不一定是降能、降碳,因为随着数字经济的迭代,有时候可能带来更高的能耗,而关注降低单位能耗,改善能耗结构,可能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一系列的目标、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厘清背后的逻辑,而不是仍然简单地来谈当前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这一重大历史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