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专家最新发声: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与碳中和下的投资机遇

作者:admin     点击:686      时间:2021-12-08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绿色金融的论坛,也特别感谢广期所给我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交流关于绿色金融和碳中和碳达峰方面的一些最新的情况。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分成那么几部分,首先给大家说一下最近几年国家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一个演进的过程,和最新的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来推动完善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
 
第二特别重点说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趋势,尤其是G20,刚刚形成了一个叫G20 Sustainable Finance Role Map,在 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的指引下,未来几年将会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
 
第三是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机构面临的投资机遇,主要是哪些产业会有最重大的投资机遇。
 
第四是讲讲我们面临的转型风险。因为在碳中和的过程当中,所有的高碳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转型的话,都可能会面临变成搁浅资产的风险。那么对金融机构来讲,如果是银行那就可能会面临坏账,如果是股权投资机构的话,它的投资的资产的估值可能就会下降。最后咱们说说金融机构应该做什么,来抓住这些机遇来防范相应的风险。

 

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

 

首先讲讲我们的绿色金融体系,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从2015年开始,15年的9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这个方案当中第45条首次提出了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这么一个概念,所谓体系就是跟过去的只有单一绿色信贷这个产品不一样,必须要有界定标准,必须要有激励机制,必须要有披露的要求,要有一系列的产品,也就说构成一个体系的产品。

 

在15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之后,就变成了深改组给人民银行的一个任务,请人民银行来牵头起草七部委的绿色金融指导意见。那么我当时在人行就负责指导意见的协调工作。到了16年8月份这个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中国成为唯一的一个有自上而下[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这么一个国家。大家可能知道其他国家的,绿色金融,尤其是欧洲,英国,已经干了很多年了。欧洲的第一个绿债是2006年,比我们早10年就发行了。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其实没有政策框架,直到最近几年都是自下而上的一个路径。而中国从中央决策到激励机制,推动了整个绿色市场体系的一个建设。
 
那么在这个框架之下,我把绿色金融体系简单归纳为四大支柱。第一就是要有一个界定标准,明确什么叫绿色的,这样才能防范“洗绿”的风险。如果没有官方的界定标准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企业拿着所谓的绿色的钱去干不绿色的事,去干那些污染性高碳的项目。那么如果发生了这种“洗绿”行为的话,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到了那个时候,整个市场可能就没有真正的绿色的企业,而都是一些不绿的企业在那玩儿。这也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那么也是当时和2015、16年当时设计的金融体系的时候,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就是防范“洗绿”风险。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把界定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加以构建。
 
第二是要有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因为绿色项目跟非绿项目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它必须要产生环境效益。什么叫环境效益?比如说,你如果是能够降低空气污染的话,那么你要告诉市场你到底减了多少吨二氧化硫,减了多少吨的氮氧化物;如果你能减碳的话,你减了多少吨的碳。这些信息要计量,要披露,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绿色的资金能够找到真正的绿色的项目。
 
第三必须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因为绿色项目并不是每个项目在早期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那么有些项目有很好的环境效益,但是经济效益不够好,无法吸引到私人资本,而政府又非常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尽早落地。怎么办?那么就采用一些激励机制,比如说我会刚才讲到央行的再贷款,地方政府的担保贴息等等。这些机制能够提高社会资本对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从而能够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来加以进行参与。
 
第四个制度叫做绿色产品体系,在14、15年之前我们也有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就是绿色信贷。但后来发现光靠绿色信贷不能满足绿色经济的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为什么呢?因为有些项目它是中长期的,尤其是一些绿色的基础设施的项目。而我们的银行体系,尤其商业银行往往只能提供比较短期的、或者中期的这些融资,因为银行面临的一个期限错配的问题,中国的商业银行平均的负债期限就是6个月左右,所以它资产端贷款的期限平均不能太长。我们有很多项目,它可能需要10年20年的钱,尤其是像我们地铁、轻轨、[和]一些新能源的项目,还有固废和污水[处理]等等项目。它们的建设周期和还款周期还是比较长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供一个中长期的绿色融资渠道。
 
那么在2016年我们就启动了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在绿债市场上你可以直接发行3年、5年、7年和10年的甚至20年期限的绿色债券,这样就比较好的解决了期限错配的问题。当然,不光是绿债了,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也需要来支持绿色经济,尤其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大量的新的技术,绿色低碳的技术需要被应用到各种场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他们有风险,所以更适合于PE、VC这样股权投资的机构。此外各种绿色的场景还面临着相关的风险,比如说风能的项目,它有风力大不大,能不能发足够的电的问题;光伏的项目有每年日照时间长不长,能不能发足够的光伏的电力的问题,等等。这些风险都是跟行业的特点有关系的,那么需要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手段,尤其是保险的工具来规避这些风险。

 

绿色金融体系的国际趋势

 

好,下面讲讲最新的一些国际趋势,主要谈一下G20平台下推出的一些新的国际共识。大家可能知道中国在2016年担任G20的主席国。当时我们就发起了G20绿色金融研究组,我有幸从那个时候就担任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共同主席,当时是跟英格兰央行的Michael Sheren一块担任主席。这个小组延续了三年,在16年到18年之间提出了一系列的全球共识。但是在19-2020年之间没有延续下来,因为当时担任主席国的日本和沙特对这个议题并不感兴趣。今年的情况非常不一样,意大利担任G20的主席国,他们主动提出请中国和美国来担任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的共同主席,并且希望把这个小组升格成为工作组。那么很快在年初的时候,中国、美国、意大利达成共识,小组就恢复了,而且变成了工作组。工作组就是G20旗下的一个常设的协调机制。那么我再次有幸的担任了工作组的共同主席,跟美国的Larry来自于他们财政部的,共同牵头推动了今年的一系列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那么今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一项最重要成果,就是推出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在几天以前正式的发布,在得到了G20领导的支持,批准之后的正式发布,总共有19项行动。我想就几项重要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些解读。
 
首先是要提升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这个背景就是全球目前为止可持续金融的界定标准已经有200多套。5年之前我们当时的一个担心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它缺乏标准,现在很快就变成了标准过多、 标准不统一的这么一个问题。有些标准的是官方的,像咱们中国就三套官方标准,欧洲有一套官方标准。还有很多都是民间的,有些是行业协会的,像Green Bond Principles。有些是NGO的,像CBI。有些是机构自己搞的。那么都有自己的绿色的定义。那么假想一下,如果全球有200多种对绿色的定义,谁也说服不了谁。你发的绿色债券到别的国家就不认为是绿色债券,这样的话绿色资本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境流动。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推动标准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那么今年提出几条具体的措施。
 
首先是未来制定标准的时候必须要遵循6项共同原则,细节我就不讲了,我简单说一两条。不管什么标准,它必须要对SDG,也就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正面的贡献,包括对改善环境、对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等等,至少对某一项有正面的贡献。
 
第二是叫No-harm-principal,你不能对任何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有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举了刚才那个例子,如果你能够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是改善环境的,但是你同时是增加了碳排放,这样的项目就不能算是可持续的项目。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上半年我们人民银行把清洁煤项目从我们绿债目录中剔除的原因。
 
另外我还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各个国家可持续金融标准一致化的一些具体的路径,比如说希望各个国家在制定可持续金融标准的时候,用同样的语言来制定。什么叫语言,是指行业分类标准,最好用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y classification,这么一个联合国认定的国际的分类的标准来编写你的可持续的金融的目录,否则的话,你用不同的标准来编写的话,互相之间都无法进行比较,更不用说去形成共同标准。此外还鼓励各国家和地区在自愿的基础上采用一些共同标准。那么其中最有趣的一个例子,最近中欧联手的推出了一个中欧之间互相承认的标准。这是在11月4号由我代表IPSF工作组在COP26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宣布的。那么第三希望有些地区来协力推动一个区域的共同标准,比如说中亚地区、非洲地区还有东南亚地区,那么完全可以考虑形成统一的标准。
 
今年G20的另外一个重要共识就是支持ISSB的发起,我刚才已经提到过的国际可持续标准委员会。那么这个委员会将在一年之内制定出与气候相关的一套国际的共同标准,来形成披露方面的一个叫base line,就是全球都应该作为重要参考的基础。
 
但是我们同时在G20层面给他们提了几条希望,第一就是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在披露方面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因为中小企业它经不起太大的成本,如果这个披露的成本非常高,那么可能它就落实不了,所以未来要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用金融科技的办法来降低中小企业在可持续信息方面的披露成本。
 
此外从披露标准的覆盖的范围来讲,也必须要从目前作为主体的气候相关信息,逐步扩展到其他的可持续性相关的信息,包括以后还要披露跟自然相关的信息,跟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信息,和一些社会相关的信息,就所谓的ESG当中S相关的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governance方面的issue,就是特别提到这个IFRS所发起的ISSB必须要有透明的和 inclusive,就是能为广泛代表性的这么一个治理机构,主要的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在标准制定过程当中要有充分的话语权。
 
今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共识就是要逐步统一气候风险分析的方法。那么这一点大家可能会感受到,因为央行[也就是]人民银行从最近要求21家大型银行开始,对气候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还]给了他们一些具体的方法。但是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方法,每个国家都是自己在界定什么叫气候风险,用什么样的指标,用什么样的模型来做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那么很可能会搞得很乱,最后这些结果是互相不可比的。不光是一个国家之内可能就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在国别之间我觉得不可比的可能性会来得更高。那么为了让未来的这个气候风险有一个相对可比和统一的这么一个框架,NGFS就是央行绿色金融网络,他们推出了一套叫reference scenarios,[并]给到全球的央行、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进行参考。那么这套scenarios就是在G20层面,现在[已]得到建议和推广。这些就是NGFS推广的这些用于气候风险分析的情景。细节我就不讲了,这是支持这些风险分析的模型的框架。
 
还有一个重要的新的趋势,就是转型金融将成为可持续金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我预计明年开始,G20可能就会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究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当中,需要跟现有的可持续金融或者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结合,也就是说要把目前的界定标准要进行扩展,让他们容纳更多的转型的金融活动。
 
此外要修订目前的一些披露的要求。目前的披露基本上是静态的。就是你投资搞了一个项目,或者说买了一个设备,这个设备的能够减多少碳。但是我们真正要推动的是一些中长期的转型的活动。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转型的活动,很可能会涉及到5年10年以上的,一个整个企业的碳强度的下降,那么以企业碳强度的中长期下降作为主要的目标来进行披露,这就是对披露框架的一个挑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
 
此外还要有适合于转型的金融工具。因为转型的企业往往都是面临很大困难的企业,有些企业可能负债率已经高了,他根本借不了钱,银行和债券市场不愿意给他借钱,但同时他要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它的主要的融资工具,在开头的时候其实不是贷款,也不是债券,更可能需要的是股权的融资, PE、VC、Buyout fund、债转股等等这些金融工具。那么在它提升到一定的水准之后,能够做债券融资了,才会介入到刚才讲的这些金融工具。所以它必须是一个金融工具的组合,而且不同的时点、不同的阶段要用最适合的金融工具来推动气候相关的转型。
 
G20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新共识就是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将要覆盖生物多样性。那么这一点在今年的G20路线图上被反复地提及,不是一处,而是好几处。而且有相关的其他一些国际的网络和平台也在开始推动金融关注生物多样性的议题。比如说由90多家央行、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作为成员的央行绿金网络,也就是NGFS,最近和一个学术网络INSPIRE一块成立了联合研究组。这个研究组的发布了一份叫做《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的一个报告。我是研究组的共同主席,最近也是在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正式做了一个发布。那么这个报告就明确提出,生物多样性会带来金融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需要金融体系给它进行评估,同时要考虑采用各种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具体的细节没有时间展开,但是呢,希望大家关注这个议题。这个议题虽然很新,但是我预计5年之后可能会被纳入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当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点像在5年之前我们启动了金融必须要关注气候风险这么一个议题,现在已经变成了主流了。而现在刚刚启动生物多样性的议题,5年以后将会变成主流。

 

碳中和为金融机构带来重大机遇

 

下面说碳中和为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这是我们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的课题组在9月25号,我们当时开了年会上发布的一篇报告。这个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碳中和背景下,按照与绿色产业目录相一致的口径来测算,我们国家未来30年当中,绿色低碳累计投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人民币。这个测算的数字显得很大,要比其他的一些机构,包括清华气候院、中金、高盛他们曾经做的测算大好几倍。那么主要原因是我们覆盖了绿色产业目录当中的200多个领域。这样可以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比较,我们的测算是487万亿,清华、高盛、中金的分别是174、104、139万亿。那么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口径的不同,导致了这些数字的差异。
 
首先是刚才讲的行业的覆盖范围,我们覆盖了211个绿色领域,而他们都只是覆盖了低碳能源相关的领域,没有包括我们覆盖的生态和环保这些领域。第二是我们不光是包括了固定资产的需求,也包括了流动资金的需求。第三是我们在某些领域当中,尤其是建筑、交通,包括了这些绿色项目的全部成本,而不仅仅是产生绿色效应额外性这些成本。这么大的一个投资需求具体体现在哪些领域当中?我想主要是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当然也会涉及到农业、林业这些领域。
 
那么在能源这个领域当中,我最欣赏的还是清华能源所长张希良教授,他们最近搞了一个预测,他们认为的中国的电力发电的结构到了2045年,其中的95%就是可再生能源,还有5%是煤电加上CCS。就是说,根据他们的预测,他们认为2045年左右电力就基本实现了碳中和了。为什么会这么早,比2060年提到15年呢?因为我们要给到其他的产业,尤其是交通、建筑、工业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有了绿电之后,不断的修改他们的工艺和流程,来实现他们所在行业的碳中和。你不能等到2059年说我现在有绿电了,你明天实现碳中和,那就来不及了。所以在今后20多年的时间当中,中国的新能源的产业的投资需求将是非常之大,而且增速也很快。
 
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的减碳路径就是电动车和氢能的使用。那么这是比较早的一个预测,预测每年的电动车的销售额会达到30%的增长率以上。现在看来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氢能作为储能方式,也作为汽车动力,将经历爆发式的成长。
 
绿建是更大的一块,从量上来讲。那么最近大家可能注意到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的碳达峰的行动计划当中,已经要求在5年之后,所有的新建建筑全部都应该是绿色建筑。那么我认为其实不久的将来,很多的建筑都应该达到零碳的建筑的标准。零碳能不能做到?其实能做到。这是几年以前我去参观了北京的一个零碳示范的建筑项目。这个项目的楼其实是原来的旧楼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改造成了一个零碳的项目。
 
此外在工业领域当中也会有大量的应用,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等等,都需要一系列的低碳、零碳的这个技术。那么这是我们今年年初由北京绿金院和高瓴一块写的一篇针对PE/VC投资机遇的研究报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都在网上,也在我们北京绿金院的网上。

 

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下面简单说一下碳中和背景下的风险,主要是转型风险。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央行开始测算,在碳中和过程当中,他们的高碳产业可能会带来多大的金融风险。比如说荷兰央行他们的测算结果是11%的本国银行的资产面临比较大的气候风险,主要指的是化石能源、物流、发电、重工业、交通等等这些高碳的产业。如果他们不能有效转型的话,都会变成不良资产。英国的Vivid economics,这是一家专门研究碳中和背景下金融风险和投资机遇的咨询公司。他们测算了上市公司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他们的结论就是煤炭相关的股票,它们的估值会在2℃情景之下下降8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股票会估值下降40%左右,水泥下降30%左右,而清洁能源的设备公司它们的估值会上升60%左右。一看就很明确,所有高碳的都是面临下行风险的,所有减碳的都是面临上行风险。

几年前我牵头清华的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也搞了一个面对中国金融机构的转型风险的模型。那么当时我就做了这么一个煤电企业,它在转型背景下违约率会上升多少的这么一个研究,研究了五大冲击煤电行业的转型因素。
 
第一,在碳中和的背景之下对煤电的需求会逐步下降,当然讲的是长期的。那么由于新能源替代煤电使得煤电的需求下降,导致营业收入的下降。
 
第二,从中长期来看,能源成本还会继续大幅度下降,也会逼迫煤电的价格往下走,那么也会降低煤电企业营业收入。
 
此外,碳价格会上升更多倍,到底是3倍还是10倍的,现在不太清楚,这是现在压力测试的一组假设。那么由于碳价格上升,使得那些不努力减排的供电企业会被迫用更高的价格去购买配额,从而也会增加它的成本。
 
此外,由于他们财务状况恶化,评级下降,或者银行要提高棕色资产的风险权重,也会导致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
 
所有这些因素都放进 PD模型里面,也就是违约率模型里面,会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在2℃的情景之下,如果样本煤电企业没有办法转型的话,那么由于需求下降,价格竞争加剧,融资成本上升,会使得这些企业的违约概率要从2020年的3%上升到2030年22%。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转型,如果它能够成功转型为一个新能源企业,它就可以规避这些金融风险。

 

碳中和下,金融机构能做什么?

 

最后再说说金融机构能做什么?如果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模范的绿色的金融机构,我想至少要做这么几条。
 
第一在公司治理的层面,董事会里面应该有专门的董事负责ESG的事务,最好有ESG的专门的委员会,那么也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ESG的战略、政策流程和管理相关的风险。
 
第二是必须要有明确的量化的战略目标,比如说在几年之内我要提供多少亿的绿色或者可持续的投资,在若干年之内把绿色信贷的或者绿色投资的比重,从现在的什么水平提高到什么水平,在几年之内把棕色资产的比重降低到什么水平。另外,在一些重点的高碳领域要宣布一个具体的战略,比如说国际上的金融机构有更多都已经宣布了几年之内退出煤电的投资。
 
有了目标以后就需要有政策,把内部的资源,包括经营资本、人力资源、创新资源要配置到要重点支持的产业当中去,包括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你如果特别想开发实施绿色消费的金融产品,那就在那配置资源。同时要对高风险的行业,尤其是环境气候高风险行业,要强化环境影响评估,对贷后要进行更加严格的跟踪。
 
把这些政策要翻译成具体的流程管理。举一个例子,对银行来讲,你的信贷流程当中的应该要对客户和项目进行ESG定量评估。我们传统的银行往往只对客户项目进行财务的指标的评估。那么未来你可以进行非常详尽的ESG的评估。我们团队在湖州还有一些其他地方给银行做咨询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对单个客户有70个定量的ESG指标来进行评估。
 

那么有这些指标以后可以对客户和项目进行绿色贴标,可以把它贴成各种各样不同的颜色。然后基于 ESG的表现,对绿色贷款进行定价,表现好的话贷款利率可以降下来。因为确实从违约率模型里面来看,这些ESG的指标它是显著的影响了PD的。最后,贷后要进行这些客户的环境表现的持续的监测,不要等到它出事了,被告到法庭上去了,或者说被政府采取处罚措施你才知道。

此外,作为一个绿色金融机构,还必须要披露更加详尽的环境和气候的信息。举一个英国的AVIVA的例子,就是英国的一家保险公司,也是在投资方面做了很多绿色的努力。他们计算并且披露出来我每年在股权、债权的投资方面,我的碳强度是多少,每年的下降多少。此外,他们的压力测试结果也做了披露。而且有些国际的金融机构把它棕色的资产的风险强度披露出来。国内很多机构老是觉得披露棕色的东西是一个不好的事情,这个会影响自己的市场的形象。其实正好倒过来,你得从棕色风险敞口有了估量,有了披露以后,社会和资本市场就知道你是了解你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因为你了解,所以你一定会采取措施去解决它。如果你不披露,往往意味着连这个风险存在都不知道,也不会采取措施加以管理。

好,再次感谢主办方,尤其是广期所的邀请,预祝今天的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来 源: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之绿色金融论坛

作 者:马骏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产品预约演示

在银行、金融租贷公司等领域广泛应用
咨询热线:
400-999-2278
微信客服:
官方微信站:
公司邮箱: fintech.cn@vteamsystem.com (产品服务)
e-finace.cn@vteamsystem.com(解决方案)